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

中國的生活月刊_佛的茶園

中國的生活月刊issue 30中有一篇文章: 佛的茶園

記者想要尋出1,300多年前由法欽建立的徑山寺, 為何讓七八百年前, 日本的諸多高僧跋山涉水而來, 想在此探究中國禪學的內在. 並經由品徑山茶而悟道, 日本僧侶歸國後, 將淨山茶宴的方式帶回日本, 從而開始日本的茶道.

作者循日本人的足蹟上浙江餘杭的徑山寺作了一趟探索. 者個在1980年代之前已然埋沒在荒煙蔓草間的小寺, 誰也不知道在1,000多年前是被稱為五山十剎之首的佛教聖地.

也因為日本和尚的尋根之旅, 才引起中國人的注意. 然而史料奇缺, 古寺也飛灰煙滅. 比較顯著的效應, 是當局重建徑山寺, 和周邊開了一堆觀光茶行, 每家都說自己的茶才是正宗的禪茶.

文中精采片段:
何為佛何為禪? 法欽曾答"迷之為有". 或許可以解讀成, 當你願意迷失於某種執著的時候, 才會"有"; 或許更應該解讀成, 人只有在迷失的時候, 才有了尋覓路徑的可能.

文中記者與淨山寺年輕住持靜念禪師對話的精彩結尾:
"著急什麼呢?" 靜念禪師問.
"尋徑山寺, 以前的徑山寺."
"為何尋呢?"
"找禪茶, 找當年感化日本諸多高僧的佛學, 找我們本來的佛學."
靜念禪師靜靜笑出了聲: "能找到嗎? 為什麼要找呢?"
"我想知道, 是什麼讓那麼多高僧, 通過茶覺得求到真知 和 安寧的."
"我是覺得你大可不必找, 那樣找也找不到, 其實茶的味道應該都不變的, 變的是品嘗人的心境. 在我覺得, 所謂禪茶, 不外乎以茶為理由, 暫且脫掉世俗的許多東西, 安靜地品味自己的感悟罷了."
我懷疑地看著他.
"你是不是心想佛學怎麼這麼簡單, 其實就這麼簡單, 就像茶味, 也從來是一個味道, 而各人能品出各種香, 是各自的境遇, 各自的心境, 各自的體認.
我剛想做答. 住持揮揮手: "先喝了茶吧, 這就是徑山茶. 你能喝出那種你覺得該有的味道嗎?"

我端起茶杯, 還沒放下, 住持自己倒先答了: "說實在我喝不出來, 這世界急了, 我也慌了, 茶在我嘴中也失去真味, 終究不能跳脫開, 慚愧!" 他放下茶杯: "你還找嗎?"
"不找了, 現在的心境, 現時的世界, 要找著那味, 可能真的找不著." 我笑著說.
住持也笑了: "其實從過去到現在, 沒變就這個茶味, 如果真有通往那裡的路途, 這茶味是唯一的吧, 但是何必找呢, 不如就現在吃茶好."

佛法之精妙, 當然不能誇說看了這篇文章之後就此悟道, 只是心理一直繞著那句"茶味一直沒變, 是人複雜了." 不管是對一個味覺的追求, 還是終極的人生大道理. 謹記簡單, 基本, 謙卑.

沒有留言: